update: 2020-09-13

去年末时,看的这部日本真人电影。后来动漫版本出来后,错过了,也没有了补的动力,所以就错过吧。这部片子,总让我不自禁联想起「水仙(narcissu)」和「四月是你的谎言」。三个故事有很多共通之处,类似的背景和命运,但探讨的主旨又各有偏重,所以话题合在一起,层次丰富,值得一谈。


警告:以下涉及大量剧透


「水仙」是本科时接触的文字电影(或者文本游戏),它很大程度上影响(甚至部份是直接塑造)了我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。当然,后来「哲学家与僧人」破除了我对科学与幸福的联接,那是后话了。「水仙」涉及的面很广,亲情、命运、人生,虽然女主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生命,但它几乎没有对世界的负面指责,而是冲突于美好烂灿与无可奈何之间。像沉在海底,水波分明温柔涤荡,晶莹透亮,却寒彻入骨的感觉:一种凛洌的温柔。「四月是你的谎言」侧重于救赎,除了友人A的糟心设定,实质充满了善意的正能量: 奋斗与梦想。「我想吃掉你的胰脏」如是,不过对际遇,作者有更出彩的见地与表述。三个必然的悲剧,却在残酷与虚无之上,建立了对生命、情意的美好追求。我想这才是悲剧的最大意义所在:令人学会温柔,与珍惜。

A. 关于死亡

Philosophy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preparation for death.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。 柏拉图

死亡是这三个故事的共同背景。故事主线近乎一致:花季少女,罹患绝症,终归于不幸。作为事件中的当事人,总会有一堆问题。其中有的归属于现实层面:为什么是我?死亡后的归处在哪里?… 它们可能要么答案很具体到个人,要么无解到诉诸于神鬼仙佛。也有的问题,相对抽象和充满哲理味道,让我们一起尝试思考下。

为什么有死亡?

有生者必有死,有始者必有终,自然之道也。 扬雄《法言·君子》

万物终有极,至少从目前的科学观察来看,这是恒常之道。「鹤寿千岁,蜉蝣朝生而暮死」,只在于时限的长短之别。让我们抛开这干瘪生硬的结论,来挖挖一些细节。

首先,要注意到,我们在用时间来度量存续。当说某物灭亡时,隐含面是它存在了多少时间。水是一个很好的类比,比如闻一多同学面前有「一沟绝望的死水,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」。这些水是流体,宏观面上是连续的,似乎无限的;但当环保人士用量杯去盛装,结果是一升,此时这一沟就被量化成了数字,它是离散的,有限的。于是,这就引出了个有趣的反讽:当渴望永生的人类用时间作丈量时,是不是已经肯定了「万物有极」。当然,这里的比喻论证,其实经不起推敲,作个思维练习罢了。

其次,亲人刚故去时,虽然他不再言笑,但音容犹在;虽然他脉博不复,但身体依旧。物理层面上「他」存在着,无论宏观上的肌肤,或者微观上的原子,都在那里,但我们却说「他」走了。到底什么是死亡呢?或者说是什么死亡了呢?

中学物理课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称:『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,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,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,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。』

如果我们只看前半段,可以断定能量总体是永恒的,那么归属于某个体的能量,是不是也算在宇宙间永存呢?所以纯粹物质层面,人类可以算是永生的,不知这种说法可否给人以稍许慰藉呢。可能更文艺的表述是,你是千仞高山,你是万倾大海,你在松岗清风间,你在惊涛巨浪巅。

肯定有人会反对,人类不是物质,我们有灵魂,有精神。那我们再来看后半段,能量的形式可以转换和转移。考虑到灵魂本身无法定义,有无没法回答,就让未来人去解决吧。这里,我们借用能量形式的概念,把人类抽象成一种模式,可能是物理学,化学或者生物学上等等方面。某一个人,就对应了特定的模式。生活中,大家会说A同学脾气暴躁,这里我们反过来说脾气暴躁是A。只要这个模式足够的丰富(物理、化学、电学信号等各个方面),同时足够的细化(甚至加上概率论等),就有理由称,它就是A。

如果我们认同人类可以对等于模式的话,历史上就有两个有趣的观点,可以作为分享。第一个是佛教的「轮回」。我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来描述轮回概念,说把油灯排成一列,灯芯串联着灯芯,当你点亮头盏时,焰火就会依着灯芯次第传开。这轮回就好比那焰火,它不再在那灯盏,也不用那油,但依旧是那火。很美的场景,不是么?这火,是不是就算模式呢,比躯体与灵魂更高级的抽象?另一个是尼采的「永劫回归」,他假定宇宙里物质组合是有限的,而时间是无限的,所以任何模式在无垠的历史中都会不断不断地出现。按照这个思路走,只要宇宙不灭,对应某个人的模式就总有机率会重复。在抽象层面来看,人类又是永生的。

好了,我们从物质层面和抽象层面,都尝试去论证了人类永生。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你会高兴么?我恐怕不会。第一,活生生的人,无论是被具化到物质,还是抽象成符号,就和这个活生生的人本身解耦了;第二,我们的论证里,背后都潜在用了「你存在过」的事实:你活过是事实 > 把「你」定义到你活过的不变物上 > 不变物长存,所以「你」永生。

对于无法避开的苦难,也许唯一的方法,只能勇敢地去面对它,承受它吧。接受你的命运!

Often when I lie awake at night frightened of dying, I recite to myself Lucretius’ maxim:

Where I am, death is not; Where death is, I am not.

It’s supermely rational and irrefutably true. But when I’m really frightened, it nerver works, it never calms my fears. Breuer - When Nietzsche Wept

死亡有何意义?

B. 关于际遇

C. 关于无常

结语

这篇文章原是前年观影后有感,拟了题纲,但迟迟未动笔。直到去年,写了开头就搁置了。先则思辩虽有趣,但终归于深沉,自知认识尚浅,恐难于把握。后则家中及友人均有年长者变故,纵然明晓万物有极,音容笑貌,念兹思兹仍难免沉痛。人情之哀矜,等以后年岁再长,再写不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