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pdate: 2018-04-21

半夜梦醒,无心睡眠,正好从草稿里看到这篇,打算补完。

大概去年秋,就拟出了这篇博文的大纲,但迟迟没有动笔。一半是拖延,一半是我愈发得生出了疑问:我们真得需要时间管理么?生活中接触过许多人,没有奇怪法子,一样过得舒心惬意。人生,本来各有不同,何必强迫自己,削足适履。所以,下文若有用之处,不妨一试;若没用,弃之即可。

A. 思路

老实说,绝大多数人都能制订出完美而详细的计划,比如备考、减肥种种。然鲜不有初,靡不有终。个人经验,主要有两个难点:一是做;二是坚持做。

先说前者,做。年少时,简单的事,不屑于做;困难的事,又无力负担。如何让事情和能力匹配呢?我能想到的思路,要么改变能力,要么改变对事情对自己的期望。(拓展阅读:在工作中如何获得心流(flow)?)

改变能力的书籍资料各式各样,这里只谈一点个人对改变期望的想法。

是人类,也是动物

现代人的头颅中装着石器时代的心灵(Our modern skulls house a Stone Age mind - Cosmides and Tooby 1997, 85)

改变期望,可以先改变对人类的期望。目前有证可考,最早的农业,发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,时间大约是一万一千年前。一万年,对个人的生命尺度来说,漫长得无边无际,然而对物种进化来说,很遗憾,弹指一瞬,过隙白驹。所以尽管社会飞速变迁,从农业时代、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,从蒸汽、电气到原子,尽管女神们衣着飘飘,不沾凡尘,男神们西装革履,指点山河,然而人类的内在,仍然停在一万年前,这包括:你、我、他。

认识到内心的原始,有助于我们调整对事情的预期,并改善方法。我们短视当前,所以长远目标要分拆;我们预期乐观,所以做事要提早展开;我们记忆不可靠,所以纸笔文书多记录;我们有生物钟,所以作息节律遵循自然;我们的情绪左右理智,所以乐不许诺,悲不决事,如此种种。

再说后者,坚持做。很遗憾,我不认为有通用的方法。确实,利用炫耀、奖励、公开目标等技巧,有所助益。但个人感觉,更重要得可能是:理解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缺点和长处,弄懂为什么还要做它。你的目标、生活态度和信念,才会是燃烧不尽的推力,直至身死。这个话题太大,只能每个人独自去探索和寻找,不做展开。

但仍有技巧:把它变成习惯。

飞轮效应

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因此,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,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弗蘭西斯·培根

培养习惯的资料书籍,琳琅满目。但背后的实质,个人以为非常简单,就是对于特定的刺激,建立强度足够的条件反射

好,我们回到主题,分享一些个人常用的方式方法。这些方法,都挺容易可行,而背后的假设,正是前面提到的:人类是动物,习惯是建立条件反射。

B. 偏方

1.0 结构拖延法

这是个非常神奇的法子!如果你有三件事要做,把它们都列下来,选一件事,拖延它。是的,你没看错,拖延它,反复拖延,反反复复拖延。最后呢,你很可能会因内心的紧迫感和逃避本能,把另外两件事,给做了。。。而且内心还会因拖延了一件重要的事,很爽。。。

它的原理来源于两点观察:

  1. 人们拖延时,常常没事找事。所以拖住一件事,就有可能去做其他事了。
  2. 拖延时人会有快感。这可以化作动力,成为做其他事的内在奖励。

所以如何战胜拖延?以拖止拖。用一件事做代价即可,详细可看 专题:结构化拖延(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)

要点有两个:一是记录,每次拖延,记录相应事件的累计拖延时间。拖得越久,动力越强。二是被拖延的事的选择,最好是你一直想做又没做的。这样的好处是你真心重视,它会给你压力;而且拖到最后,要么你受不了去做了,要么你想法变了,重新认识自己,就不做了,两全齐美。

这个方法,可能是我知道的,最正能量地利用人类本能天性的法子了,所以列在第一位。它得了2011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。

回顾自己清单,拖延最长的一件事已经累积到85天,嗯,三个月。所有事项总累积356天,嗯,快一年。所以聪明的读者朋友们,你们一定明白,为什么我会在凌晨4点起床写这篇博文了吧。

1.1 建立条件反射

关于习惯的培养,我知道的最有效方法,就是定时间、定地点、定情景。翻译成人话,就是在正确的时间,正确的地点,(和正确的人一起)做正确的事。

上面这句话只是个口号,并没有任何实际可操作性,具体细分有两种常见应用:

  • 神圣时刻
    定一个时间段,每天只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,任何其它事务都不能影响。这个时段,类似于教徒的祈祷,它神圣不可撼动。我个人偏好早上,相对好控制,当然也知道有朋友是睡前,各人依自己情况而定就好。

   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,持续不间断地投入,所以力求短小精悍。建议控制时长,不超过一小时为宜。很多学生偏爱的晨读,就是示例。

  • 地点与情景
    这其实不是个方法,是一个衍生的原则:只在特定的地点,做特定类别的事情。比如:办公桌只工作,休息间只聊天放松,客厅只娱乐,卧室只睡觉休息。假如工作时想放松下,就走到休息间去;早上想看电影,就从床上爬到客厅。

    把生活工作拆成不同场景,再和地点关联起来,有点像川剧的脸谱,它能帮你在正确的地点自动换脸。老实说,这个原则有点变态,但真得有用。尤其是对失眠的朋友,不在床上玩手机,绝对是正确不二的举措。

1.2 蕃茄钟

这是个控制工作节奏的方法,其实就是读书时的课程表:定时工作 -> 小休息 -> 定时工作 -> 大休息。我们从小到大,上课都是这么来的,只是工作后,没人再约束了,得自己给自己打上课铃、下课铃。详细内容可参考:

实际操作中,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。我个人的一些小经验如下:

  • 消除干扰
    • 手机静音
    • 电脑关闭所有提醒与推送
  • 打断与允诺
    • 批处理回复消息
    • 被人打断时,如不紧急,记下来并承诺稍后找他处理,回到工作状态
  • 有效休息
    • 休息时散步或小睡会,不要玩手机

国人有开发了款应用蕃茄土豆,非常好用!界面美观,价格实惠,强烈推荐!

1.3 大崩溃

我刚开始做计划时,经常会细节越做越多,清单越写越长,最后没完没了,自己也控制不住状况。这种时候,可以把曾经做的计划等,统统删掉,或者一股脑移到存档文件夹下,再不看一眼。轻装上阵,从头全新再建立整个流程。

古话说,不破不立。这个方法的好处就在于,没有历史负担。当然,慢慢经过几次重整后,一般就能找到自己合宜的流程和节奏。

C. 核心

重检查,轻计划

老生常谈的一些话: 大计划分解成小任务,越远越粗,越近越细。每日检查、每周校对、每月规划、半年回顾、全年总结,反正是频繁从各个维度做自检。

本质上,我们做事就是一个”计划 -> 执行 -> 检查 -> 调整”的循环流程。对于学过控制理论的朋友来说,这其实就是个闭环控制系统,和空调恒温机制同出一门。而对于闭环控制系统来说,最重要的是什么呢?不是执行器动作有多准多快,而是传感器测量有多精多灵。套用过来讲,最重要的,不是计划制订地多细,任务完成得多快,而是检查回顾地多勤,有点像敏捷开发的感觉。

人生的减法

小时候,以为自己是个干细胞,无所不能;长大后,才知道自己是个红细胞,只适合搬搬氧气。感觉人的一生,就和体内细胞分化一样,从开始的全然一样,到后来的迥然各异。

做加法容易,做减法很难。说一个细胞成熟了,那是它找到了特化的规迹;说一个人成熟了,应该也是他明确了前进的方向。不经然想起「目送」里苏麦的话:

我的前半生是王子,后半生是乞丐,
但是王子和乞丐像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,其实一直同时存在,只是当下不知而己。
现在都过去了,我可以说,
是的,我都知道了,
而一切,都是好的。

我也只算半个入门的学生,后面应该不再会写这个专题相关的博文了。这种文章,容易掺杂私货,作者自己的想法种种,不经意间就塞了进去。望读者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。一家之言,博诸君笑耳。